对上海未来疫情的一些判断和看法

自上文后,又过去了五天,这五天对上海来说变化很大。而对未来,可能很多人比较迷茫,我想说说我的看法。

政策的转变

我个人看,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4月2日从吉林到上海,随后上海地区的抗疫政策有了很大转变。

上海之前是想部分封锁,先保证城市的运转,保证一部分人正常工作,利用大数据分析、网格化管理、分区域封锁来逐渐控制疫情,这一套即所谓“精准防控”。(当然精准防控肯定还包括更多内容,我们只站在民众的角度去看这些表面的点。)那么这种政策在执行阶段遇到了很大阻碍,由于居委会不能很好的组织,基层执行政策时又不到位,还缺乏人员和物资等问题,导致民怨越来越大。作为普通民众,看到的就是每天上升的病例数,在大多数民众的角度不能做太多逻辑分析,只希望瞬间病例数能降下来。

基于我之前的判断,我认为持续执行这种政策,控制疫情肯定没问题,但是就是时间问题,可能要几个月。在近一个月的执行后,随着各种压力的增大,我想上海也在思考是否有更捷径的路可以走。当然,这最捷径的路就是封城。封城一定是最快的路,相比一点点筛选小区进行封锁,直接封城见效最快,但是代价也是巨大的。作为一个正常人,不能像微博上的发言一样,站着说话不腰疼。这么一个巨大规模的城市,一旦停摆,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出现,谁也不知道。所以在封城和部分封锁之间,选择部分封锁,逐渐摸索可能发生问题的地方,没毛病。那么已经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区域封锁,各种问题也都暴露出来。另外一个重要问题,如果想大规模封城,这个城市里人的生活如何保障?

总理来以后,很明显,经过一两天的调研,很快就定了调。我认为非常简单直接:尽快封锁,尽快解决。

对上海来讲,封城会造成的重要问题,我坚信会列一张纸,一二三四五六七八。那么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,如果从国家层面全力支持,周边省份协调配合,各部门打通渠道,那么这些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讲很重要的问题,就不是问题。

我觉得这种封城策略可能有几个重要的方向:

1. 封锁全城,以最快的速度把感染者全部排查出来,把感染者和密接从人群中分离出来。

2. 最快速度全力建设更多的方舱,趁感染者数量还可以控制,尽快将阳性病例全部转运至方舱。

3. 密接全部转移至指定宾馆进行隔离。

4. 全员严格进行多次核酸检测、抗原检测,坚决把其中的阳性病例筛出来。

5. 担忧的物资和人员不足的问题,由国家统筹调拨支援。

由于国家的及时出手,全国多地慷慨相助,上海的抗疫政策转变为暂时封城,它更加严格,更加有效。我坚信这种方式能极大的提高解决疫情的效率,所以我认为现在不用几个月,最多一个月。疫情的上升形势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。

什么时候解封

现在的全城封锁只是暂时性的,这段时间政府的压力特别大,这是一场艰苦的战役,要全力以赴协调各方资源,拼命的建设方舱,转运阳性病例,转移密接人员,调配生活物资,开展核酸检测。

上海的全城封锁我认为不会持续太久,这是为下一步做的铺垫。下一步依然是“精准防控”,就是网格化那一套,没错的。暂时的全城封锁只是为了后面更加精确的防控。

我依然认为,看非管控区病例数,是非常重要的指标,还是自己统计一下。

  • 4月7日 980
  • 4月6日 928
  • 4月5日 777
  • 4月4日 744
  • 4月3日 1008
  • 4月2日  1364
  • 4月1日 899
  • 3月31日 764
  • 3月30日 1150
  • 3月29日 816
  • 3月28日 625
  • 3月27日 650
  • 3月26日 286
  • 3月25日 488
  • 3月24日 142
  • 3月23日 101
  • 3月22日 92

我认为,一旦非管控区病例数保持5-7天持续下降,拐点即来。拐点的时间可能会比较晚,现在看不到,但是很快,我觉得最多再过7-15天,拐点就会出现。

我更认为,这种估算方式比较滞后。非重点疫情区域,比如我这个小区,从来没有过病例,封锁8天已经连续进行了2次核酸和4次抗原检测完全无异常的小区,应该会在拐点到来之前就开始解封,解封应该会从“足不出户”变为“社区健康监测”(也就是可以下楼了,但是不能出小区),然后再经过1~2周,逐步开放。

所以我个人现在储备蔬菜的话,会储备两周的食物,不会储备更多,我觉得没必要。一旦部分小区开放,各大商家、快递也会逐步恢复正常,很快很快,我很乐观。

未来,拭目以待。

菜够吃吗

封锁之前我提前储备了蔬菜,尤其是甘蓝,耐存储。我平时还有囤干货的习惯,长期储备干木耳和干香菇,所以菜就不是很缺。

封锁6天后,居委会给发了蔬菜(娃娃菜、洋葱、土豆、胡萝卜、黄瓜什么的),大概够吃3~4天。第7天团了大米,35块钱10斤的。然后今天第8天又发起了团购蔬菜,当然要买了,我每天两顿饭蔬菜正好要吃1斤。

点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