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太忙,实在没有时间写东西。不过今天我实在受不了了。打开微博,看到一热搜:“公厕里的洗手液有多脏”,点进去一看,又是一个突破认知的“科普文”。看到无数人跟帖表示学习到了,我不禁为祖国的未来表示担忧。如此垃圾科普,侮辱人的智慧,带偏人的思维,可耻!
点名批评中国科协旗下科普中国,不走脑子。
要说这事很简单,我看到标题以后就感觉不对劲。而看过文章内容以后,我立刻判定它说的是不对的。即使它是中国科协旗下科普中国发布的文,我也敢明确质疑。
因为我的智商中,有一项,就是对牙膏的理解,而延伸出来,洗手液也是同理。
先说牙膏,牙膏的主要成分一般是水合硅石。我简单理解它是一种润滑、抗磨损的物质。我们刷牙要抹牙膏,就是为了让整个刷牙过程更“丝滑”一点。而牙膏中的其它物质,比如香味啊,什么营养成分啊,其实都是配料。有与没有并不重要,这是牙膏的本质。
转过来说洗手液。洗手液是为了洗手,我们洗手用肥皂也行,洗手液也行。它们的本质是什么?跟牙膏差不多,润滑,再加一个,溶解。因为我们脏东西有时候是油和污垢。肥皂、香皂、洗手液,首先通过化学物质溶解污垢,然后润滑,让下一步的冲洗工作更加顺利。而下一步冲洗是清洁的核心,通过水流,用物理的方式将脏东西冲下去,洗手这事就完成了。那好,香皂、洗手液中可能会添加杀菌成分,添加香味,当然也可以,有了会更好。但是,他们还是配料,有与没有并不重要,这是洗手的本质。
有了本质的认知,我们来看这条科普中国发布的文章:
公共厕所里的洗手液和烘干机,千万别用! (weibo.com,需要关注作者才能查看全文)
公共厕所里的洗手液和烘干机,千万别用! (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,无需关注即可查看)
单说标题,已经是扯淡了。一个标题党,我无法理解,你这么缺流量吗?
整篇文章,似乎要证明这个标题的正确性,告诉我们一个惊天的秘密:“外面的洗手液和烘干机,非常脏,不要用!”
他用什么来举证呢?当然是“科学”,这样才算科普对吧。最重要的证据,写在最前面,原文是这么写的:
央视财经《是真的吗》栏目做过一次“公共场所洗手液调查”。结果发现:很多商场、餐厅里的洗手液细菌超标。
这是什么概念?
洗手液已经不是洗手液,就是细菌培养基!!!
真相是这样吗?是真的吗?我找到了原节目:
CCTV-2财经频道 [是真的吗]公共场所的洗手液可能越洗越脏? 20130928
原文用三句话和一个截图,来概括了整期节目内容,毁三观。来,看看我概括的版本:
- 央视在9年前调查了北京地区10个公共场所的公厕洗手液
- 发现其中3个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洗手液标准,其中机场的最糟糕,超标300倍
- 专家分析,如果超标严重,会对手面的创口造成感染。如果菌类更多,创面更大,会进入血液引发更多疾病
- 央视最终认为:确实存在部分公共场所洗手液不卫生的情况
概括,就是要严谨和真实。这个扯淡的科普文,它的措辞非常严厉。首先,它夸大了范围。原调查中说明,只是“部分”场所有洗手液不卫生的情况,但是扯淡科普文中改为了“很多”。这是一个量词的夸大,很明显的夸大。7:3的比例,如果要形容那个3,正常人不会用“很多”来形容。其次,原节目中,专家的分析很严谨。说的是如果细菌超标严重,手面创口可能出现感染。我相信这个正常人都能理解。它不会是所有人用了这些洗手液都会感染啊是吧!所以扯淡科普文,并没有引用这个专业意见,而是借用了专家的一个形容语,将洗手液比喻为了细菌培养基,来混淆视听,博取关注。这觉得这是一个很恶意的行为。
整篇文章中,能站的住脚的,也就是央视的这个了。后面的几个例证都是一句话的概括,无比的脆弱。文章最后将洗手液的问题归咎于商家成本,并用鄙视表情来烘托气氛。
我一直非常喜欢科普类的文章,用幽默的语言,漫画、综艺,用快乐的元素来讲述一些道理,特别好。但是我不能容忍科普中国这个的专业机构,做出如此垃圾的科普文,还上了热搜的,我实在接受不了。这是在摧残我国国民的智慧,带偏人的思维,实在是可恨!
回归正常人的思维,去用洗手液,没关系的,没毛病的!
手上有创口,该用碘伏用碘伏,该冲洗冲洗,不要用洗手液,与脏不脏无关!
至于烘干机的问题,同理,各位发动大脑自行思考一下,还是要抓住本质,得出自己的判断:
- 为啥要洗完手要吹干?
- 烘干机在其中做了啥?
- 如果烘干机吹到手上的空气有细菌,这个事情会不会影响要达到的效果?、
- 外部环境对细菌含量的影响多大
-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
- 综上,是否需要抵制烘干机